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媒体上的高等教育视角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201511月版

思政13-1  梁亚萌

光明日报本月针对高等教育主要报道了以下内容:高等教育改革17篇,分别是《农村孩子到底要不要上“烂大学”》、《留学“赤字”70余万,中国教育如何打造吸引力》、《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为小康大业育才聚智——我国高校统战工作成绩显著》、《“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翟振元: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高校扶贫的潜心探索——浙江大学定点帮扶云南景东纪实》、《高校信息怎样才能真公开》、《教育创新不是简单复制经验》、《将文化特色融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看上去很美?》、《政策和监管,要强化落实》、《互联网金融:扣住互联网+的脉搏》、《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坚持“四个突出”》、《定向育人才,合作促科研——华中科技大学10年倾心支援石河子大学》、《问题作“靶向”订单当项目——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路“破解”校企合租之困》、《如何应对高校考场上的作弊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6篇,分别是《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建设“六型”高校领导班子》、《西北师大:“微公益”破题道德教育困境》、《大学生手机网络不当使用现状及对策》、《黑龙江高校深入开展“四进四信”工作》、《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路劲创新》;职业教育4篇,分别是《高职教育:如何创新发展》、《高职专业目录调整了啥?》、《德国职教遭遇“转折点”》、《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果法制化》、《2018年专科职教在校生将达1420万人》;大学生创业创新3篇,分别是《让科技成果焕发产业之“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论坛在沪举行》;大学生就业2篇,分别是《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学硕士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党建问题1篇,内容是《华中师范大学:从严从实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

人民日报本月针对高等教育分别报道了:高等教育改革15篇,分别是《根植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问题教材岂止于更正》、《科技创新需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如何迎接“慕课风暴”的冲击》、《“世界一流”不是一日之功》、《好大学里的农村生能在多些吗》、《高校发展要跟得上时代需要》、《办一流大学,钱得用好》、《“互联网+”如何助力国学教育》、《外语人才当有民族文化定力》、《“接地气”与国际化:顶尖人才必备素质》、《国家开放大学 ,想学啥学啥》; 创业创新5篇,分别是《启动创新创业“新引擎”》、《头脑风暴席卷师生》、《锻造创业创新的生力军》、《让创业体验触手可及》、《鼓励创业别轻视课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篇,分别是《创新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大学生就业2篇,分别是《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国际教育1篇,内容是《为新中教育交流注入动力——访新加坡国立大学陈祝全教授》。

黑龙江日报针对高等教育主要报道的内容有:高等教育改革6篇,分别是《利用“慕课”,让学校补齐短板》、《连接慕课,让学生视野更宽广》、《“慕课”三问》、《制作“慕课”让教师成为“多面手”》、《四高校获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依托高校优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创业创新3篇,分别是《转变观念寻找差距强化引导推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新进展》、《全国女大学生创业大赛落幕》、《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东北赛区)我省夺冠》。

校企合作发展是近来提的比较多的一个话题。现在校企合作的对象以职业学校为主,培养的人才也以技术性的居多。对于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是必然的,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起着内容的基础支撑和能力的实际提升两方面作用。职业教育贯穿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以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为己任。而企业毫无疑问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企业为院校提供的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可以实训、就业、甚至创业,让学生们来练练手、热热心,这对于企业成长和创新活力培养,实际上是有好处的。的确,如果离开了校企合作办学,职业教育会显得更加势单力薄,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素质技能的人才,企业将在低水平层次徘徊的更久。良好的校企合作为职业院校、企业、学生,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人口素质优化,构建了多方共赢的平台。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要积极应对的。第一,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没有深度融合,合作形式过于片面和形式。所谓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求企业和学校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形成校企双主体的教育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企双方如果想达到共赢,就要长期合作,扬长避短,共商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建专业及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标准,摒弃那种形式化主义。第二,国内职业教育面临着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政策层面如果没有跟进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企业很难主动、积极参与。第三,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应用的较多,但是在综合类学校的应用还没有达到推广的地步,社会各界也总认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低,实践能力不够,而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目前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两个一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现代大学是社会的文化灯塔,也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关于大学的思考,标注着中国人崇德明理的向往,从“211”到“985”,高校建设的步伐,寄托着一个国家面向未来的追求。如今,国内不少大学都提出要争创国内甚至世界一流,但是仔细琢磨,却充满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挂名”等手段来“充样子”,虽然有一流大学的硬件设施,却无一流大学的精神传承。建设一流大学不是一蹴而就,一流大学不仅是硬件的提升问题,也不仅是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一个高尚的精神共同体,如何定位自己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前行中坐标的问题。

中国需要的一流大学不是“第二个哈佛”,而是“第一个北大”,我们的一流大学是要充满文化自信,承担文化责任,坚持办学特色,引领并影响世界。如果在争创”世界一流“的过程中,高校只惦记世界排名,甚至被世界排名困住了手脚、局限了视野,最终只会在邯郸学步、依样画葫芦的过程中沦为二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核心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大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加快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为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上一条:人文学院举办迎新年游艺联欢会

下一条:手工编织——为爱传递——人文学院社工专业学生走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