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读书会举办第三次读书分享会
2015年12月2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雅读书会举办了第三次读书分享会。四名来自14级思政专业的同学对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进行了读书分享。
负责本次分享的读书小组采用PPT的方式配合整个读书分享。此次读书分享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由陶范琳同学介绍考琳麦卡洛生平及其作品,接着徐梦婷同学对小说中主要的几个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解读剖析,然后再由祁臻同学就小说中几个主要的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解读,最后林婷婷同学围绕爱和命运两个话题对小说进行最后的总结,对把握本次分享会主题进行了整体归纳和概括。李璐老师在分享会的过程不时进行点拨和补充,让读书会的同学们对《荆棘鸟》主题意蕴有更深刻的认识。
《荆棘鸟》一直有澳大利亚《飘》之誉,但它比《飘》描写得更细腻。书中最经典的部分莫过于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指出人要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必须依赖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失常、人格扭曲。而《荆棘鸟》中除了第三代人物朱丝婷,前两代主要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激烈对决时,超我都未能成功地调控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导致人格结构三个层次失去平衡,从而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作者考琳麦卡洛想通过《荆棘鸟》来揭示“社会人”能否走出困境的根本是人格结构是否能够达到平衡。所以即便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困境已隔经年,却成为当下社会健全人格发展的一面镜、一盏灯。
如果用文学作品这面镜子来观察我们周围,实际上在大学生这个所谓“高知”群体,也存在许多表面上看似乎是逆反,深层次实际是人格缺陷的问题。人格缺陷靠行为纠正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从精神层面去探究。《荆棘鸟》这部文学作品,正是我们从精神层面映射人格问题的一面镜子。同样,我们也需要《荆棘鸟》是一盏灯,照亮我们的心灵,让心灵之光来平衡人格,这正是我们阅读这部文学作品的真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