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媒体上的高等教育视角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

201510月版

思政13-1   梁亚萌

光明日报围绕高等教育的话题主要报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教育变革、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12篇,分别是:《让大学生拥有“第三本护照”》、《四川:大学生创新创业最高可获300万元资助》、《东北大学学子获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金奖》、《南工学子社会实践聚焦百姓生活》、《暨南大学学生用蚯蚓净化垃圾获认可》、《2015全国大学生移动应用创新大赛决赛开战》、《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如何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高校“生根发芽”》、《鼓励大学生创业要在深度上下功夫》、《创业教育平台应成为高校标配》、《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大学教育改革》。职业教育5篇,主要有《职业教育如何瞄准大众创业》、《教育部:我国职教理念亟待落地》、《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年会举行》、《高职应有更大胸怀》、《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高等教育变革16篇,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产教技术:产教融合谋双赢》、《艺术教育助力“中国创造”》、《大学要在坚守中理性变革》、《以法治文化助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弊端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行政权力不能太任性》、《地方高校如何通过结构调整提升教育质量》、《大力开放教育数据的倡议书》、《彰显民族院校的办校特色》、《为教育决策提供更多“证据”—全国首届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综述》、《高校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功能探析》、《教育实证研究离我们还有多远》、《高校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重在“三个对接”》、《师范大学是播撒美育种子的园地》、《让“美育之花”在高职校园绽放》。大学生就业1篇、题目是《应届毕业生回流就业倾向逐渐明朗》;思想政治教育2篇,分别是《思政课改革创新,从何抓起》、《培养“政治过硬、技能精湛”的人才》。

人民日报主要报道了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国际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其中高等教育改革13篇,分别是《留守孩子圆梦北大》、《筚路蓝缕,光大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十年探索结硕果》、《智慧学习环境需要软硬两面》、《高等质量评估首次用“中国标准”认证国外大学》、《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新媒体唤醒文学社团》、《我国高校“一带一路”小语种数量不足,培养模式相对单一》、《高校“应用题”怎样破》、《校园戏剧真正优势在哪里》、《高校管理,如何面对“网络吐槽”》、《沟通是高校的一门新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变与不变》。大学生创业创新5篇,分别是《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举行全国综合决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让创业思想落地生根》、《创业创新教育须做到“四个面向”》、《高校应为创新驱动提供技术支撑—注重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国际教育3篇,分别是《英中人文交流将步入新阶段》、《中外高校甘肃结盟,智力支持“一带一路”》、《出国留学群体选择日趋理性》;大学生就业3篇,分别是《“知识改变命运应一直成立》、《别做梦想的旁观者》、《看清农村大学生“失业”的两面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题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加强》。

黑龙江日报主要报道了高等教变革、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内容。其中高等教育变革2篇,分别是《五年内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我省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4篇,分别是《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举行》、《我省力促大学生创新创业》、《哈工大学子获未来飞行棋创新赛多项大奖》、《用互联网+让大学生“零”成本创业》。

从整理结果来看,本月主流报纸的重点放在教育变革上,因此,针对教育变革的有关新闻,将做重点分析。教育模式改革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各种外来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就在不断变革,不管是在模式,还是规模都有了显著地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丢失了很多我们原有的特色。人民日报中《高校“应用题”怎样破》的报道,对于高校转型期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究。当前,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高校规模逐渐扩大,却面临着生源危机;专业增加了,但教学质量在下滑。往往一些好大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特色,高校改革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重规模轻特色,办学同质化严重,发展模式问题多。众多地方本科高校都向985211等“国家队”看齐往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这一条路上挤。学科建设、育人模式定位不清晰,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有学术型,职业化等两种类型,这也是很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用学术型大学这把尺子来衡量,使得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盲目追求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数、论文发表数、国家级课题数、学科专业设置求大、求全,甚至跟风赶时髦。此外,高校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短缺。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高校转型,提供应用型专业比例,增加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对接行业需求。要培养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改革培养方式,优化学科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加强应用型建设,要求学校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导向,引进社会资源,争取与行业对接。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今年3月,与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华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策电影学院,今后学生在一、二年级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在三、四年级进入影视创作项目顶岗实习。

想要顺利完成转型,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不少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待完善,挑战不少。原有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对于高校来说成本低,教师也省事,但是培养的人才缺少实践能力,只会纸上谈兵,因此,高校加强应用建设,不仅要改革教学本身,还要在师资、薪酬、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完善。同时,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变为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改变校企合作的专业比较有限或流于形式的现状,使得校企合作不再是点缀而是遍地开花。在评价机制上,应注重考察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高等教育变革中,除了在办学教学上应突破瓶颈外,推动高校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光明日报中《以法治文化助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针对高校的治理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文章中指出建立校园法治文化,有效实施大学章程,创造法治文化鱼人环境,对助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法制校园的建设,可以从规划、培育、融入和实践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是高校完善治理结构、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特色的章程,构建和完善具有法制精神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让高校治理照章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法治文化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师生法治思维。在高校,应始终把培育大学生法制思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另一方面,坚持用法治思维推进学校综合教育教学改革,要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和管理流程。再者,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高校应培育法治精神和依法维权能力,注重将法制宣传教育和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紧密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校园文化等工作结合,鼓励大学生用法理思考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最后,法制文化建设的途径是推动依法实践。法治实践有利于催化大学生法治精神的产生,提升其法治思维的境界,引导大学生切实把法治思维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办事情,想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话题还有很多,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模式等都是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高校而言,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上一条:博雅读书会举办第二次读书报告会

下一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运用所学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