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金课”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一流课程《传播学概论》
图1课程链接主页信息
1.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负责人:李微
学时及学分:线上通识课35学时/2学分
线下专业课40学时/2.5学分
课程平台:智慧树网
课程链接: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92685#teachTeam
2.课程简介
《传播学概论》课程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秉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理念,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方向,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目标,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课程不断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在学习型课堂、研究型课堂、创新型课堂、智慧型课堂基础上,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行课程思政创新建设,而后又依据《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进行“新文科”课程创新建设。2022年课程顺利获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2023年课程顺利获批黑龙江科技大学校级一流课程。
《传播学概论》课程主旨是通过学习普遍提高当代大学生驾驭大众传媒、规避沟通障碍,解决较复杂传播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课程可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等开设,与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多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紧密相连,相互支撑。
3.课程特色
课程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秉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理念,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方向,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目标,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超学科”视野与“共同体”思维,秉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理念,充分发挥新闻传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和“先行者”角色,注重对于学生“价值塑造”的“行”,“知识传授”的“学”,“能力培养”的“用”,“批判精神”的“思”,帮助学生搭建全新的学习思维,打破文科和理工科的藩篱。
课程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立“文化引领→多元协同→创新发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创设“红色精神融入+反思共鸣推动+师生合作研学+理论实践并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采用多元评价与过程考核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指引,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向,构建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模型。
图2课程思政创新建设模型
4.课程背景
传播学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密切联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课程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秉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理念,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方向,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目标。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重点优化课程内容供给,在学习传播学理论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传播学概论》课程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5.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课程旨在指导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学习识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和掌握人类传播活动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运用传播模式和研究方法解析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能够批判地吸收西方传播学的科学成分并应用于我国传播实践;并能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有效提升学生推广、传播及甄别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传播学理论阐释和解析社会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传播学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新文科视域下的传播学发展,学会运用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方法,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探索新的科研领域;能够探究传播学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广的文化视野;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较强的信息处理、图文编辑、外事沟通协调、突发事件处理等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富有开拓精神。
素质目标: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备一定的哲学和史学素养;能够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知识中,注重“价值塑造”的“行”,“知识传授”的“学”,“能力培养”的“用”,“批判精神”的“思”;唤起青年一代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传播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课程教学既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又有价值塑造、批判精神;既有信息的“输出”,又有意见的“表达”;既有大的爱国情怀,又有小的润物无声;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传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全面贯彻到教学中去。
6.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创新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立意高远的人生格局以及清晰明确的职业规划。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结合“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超学科”视野与“共同体”思维,充分发挥新闻传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和“先行者”角色,帮助学生搭建全新的学习思维,打破学习藩篱。
课程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确立“文化引领→多元协同→创新发展”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创设“红色精神融入+反思共鸣推动+师生合作研学+理论实践并举”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课程以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为蓝本,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对照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方向,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目标,实施课程设计。
课程设立“全程化、进阶式”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学得好”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内化提升+线下教学形式多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既解决了学习参与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又使知识内化为能力,情感得以升华。课程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线上资源有教学视频、试题库等,线下资源有教学案例库、图书角等。
教师从源头出发,理清课程性质,找准课程定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课程重建以及教学体系重构。构建分阶、分层、分类的教学内容,较为准确的体现了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将OBE教育理念与课程考核工作相结合,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综合体现了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成果为导向创设多元、多维、多样的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体系。
7.课程应用
2023年秋冬学期开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截止到2023秋冬学期结束,共计运行1个学期,累计选课203人;公众学习者所属学校47所;累计互动209次;累计浏览1190次。本课程普遍提升了受教育对象驾驭大众传媒、规避沟通障碍,解决较复杂传播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